本週主打|翁秀梅《香港字二百年:從世一、大白象至世界文化遺產之路》— 從鉛活字到文化遺產的傳奇
字體是文化的縮影,承載了一個時代的價值觀與身份認同。
《香港字二百年:從世一、大白象至世界文化遺產之路》帶您走進中文鉛活字的歷史長河,探索「香港字」如何從19世紀的印刷革新,成為記錄晚清政經民生的文化載體,並在2020年蛻變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19世紀中葉,香港從新安縣割讓為英國殖民地,迅速成為英國對華貿易的關鍵基地,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及中國各地的人口湧入。這種地理、經濟與社會的劇變,使香港成為文化輸入與輸出的港口。「香港字」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,承載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。
這套最早、最完整和最美麗的中文鉛製活字 — 明體二號及四號字 — 在香港誕生。隨後二十多年,這套字體在香港大量使用,印製《聖經》、中國經典、報紙、法律、政府及商業文件,在教育、時局、經濟和文化傳播各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。這些印刷品隨著香港的國際貿易網絡流向全球。「香港字」被譽為「世一」,代表頂尖印刷品質。
然而,20世紀初因成本高昂與技術落後,被譏為「大白象」,逐漸被遺忘。直到 2020年,「香港字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,重新獲得重視。
「香港字」的全球影響並未因20世紀初的技術淘汰而終結。董啟章的《香港字: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》以文學形式再現其歷史,進一步將「香港字」的故事傳播至華文世界。希望不久將來這本書也能上架 Liker Land,作為香港字的延續。
翁秀梅這本書不僅回顧歷史,還展望「香港字」在數位時代的應用,如字型設計與文化展覽。香港的當代印藝現也正透過各種珍貴的歷史資料與展品,讓您回到過去,體驗由古至今中文活字的誕生與發展過程。有興趣的讀者由即日起至8月31日,可到 PMQ 參觀專題展覽「細說從頭⸺鴨巴甸街的印藝傳奇」。
收藏此書,你將參與這場文化復興。「文字有靈,百載重現。」